强化产业支撑加速融湾“入圈”
“一二三,开始点火!”近日,在大余县工业园区综合能源项目现场,随着点火指令响起,2号锅炉燃起烈焰,标志着项目全面迈入设备调试阶段。该项目是赣州市政公用集团与深圳市深燃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在大余县落实的头部个赣深对口合作项目。项目投入使用后,将为园区企业提供集中供热服务。
近年来,大余县抢抓发展机遇,全面对接大湾区战略规划、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加快推进“五个基地”建设,推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工作走深走实。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聚焦打造钨及有色金属、锂电新能源、微纳粉体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大余县持续开展“干部进湾区、项目回大余”“粤企入赣”“三请三回”等招商活动,重点面向大湾区开展产业链招商,累计引进翔鹭钨业、中科锂业、盛源新材料等重大项目289个。今年以来,大余县共外出走访386批次,对接各类企业260余家,锁定跟踪洽谈项目34个,签约项目26个,签约资金达243.72亿元。
做好生猪等优质农副产品供应,是大余县融入大湾区的又一重要举措。日前,走进大余县东进食品有限公司生猪加工基地,一头头生猪在链条传动中进行专业化加工。“每一头猪在屠宰场都要经过宰前、宰中、宰后3次检验以及31道屠宰工序,才可进入市场流通。”大余东进食品有限公司刘经理告诉记者。据了解,该公司是集生猪屠宰、精细分割、冷链冷藏一体化的大型综合加工基地,生猪养殖年产能达100万头,肉类产品深受大湾区消费者青睐。
为打造大湾区绿色优质食品供应基地,大余县大力发展“3+N”农业特色产业,瞄准大湾区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主动协助企业在大湾区进行市场营销,培育了一批对标大湾区市场的企业“领跑者”。
截至目前,大余县先后引进东进农牧、富华米业等优质食品加工企业10家,新增绿色有机农产品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3家,完成富硒产品认证15个,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优秀县”等称号。
“一到丫山,我就被如诗如画的山水田园风光深深吸引,回去还要约上亲朋好友,再来这里越野、围炉煮茶。”近日,香港华商旅游协会踩线余人走进大余丫山旅游度假区,实地感受大余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水楼台先得“粤”。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康养基地”目标定位,大余县大力发展以乡村度假、森林康养、运动休闲为重点的旅游全产业经济体,推出了“红色初心游”“丝路探秘游”“福地生态游”“理学溯源游”4条精品线路。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游客康养、度假等需求,大余县不断完善配套硬件设施,丰富文旅产品业态,定制特色套餐,供大湾区游客选择,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升温。今年1月至10月,大余县实现旅游观光人数539.51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58.29亿元,其中41%的游客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年均增幅70.65%。
擦亮红培品牌,加快融湾步伐。大余县整合“红、古、绿、金”四色资源,依托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大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梅岭三章纪念馆等主阵地,对陈毅同志旧居、陈毅隐蔽处、金莲山革命烈士陵园、长岭会议旧址等实景教学基地进行改造提升,与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中国牡丹亭文化园、阳明心园、梅关古驿道等文化旅游项目对接,开发了68门精品教学课程,设计了7条精品教学路线个现场教学点。
此外,结合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对口帮扶等工作,大余县用好乡贤“朋友圈”,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大湾区企业、机关、商会、乡贤会等沟通对接,不断擦亮大余红色培训品牌。近三年来,有近千批次、13万余人次来大余县开展培训、研学。
版权声明:本文由赣州厂房土地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