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软包电池龙头孚能科技正式易主国资控股股东业绩能否扭亏?
(688567)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权发生重大变更,且股份转让协议过户登记手续已办理完毕。
公告内容显示,按照于今年1月披露的与广东恒健工控新能源、广州工控集团签署的股份转让协议,本次股份转让协议已完成过户登记。根据此前公告,股份转让完成后,将使广州工控集团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广州市人民政府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控股股东香港孚能及其一致行动人赣州孚创,合计向广州工控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恒健工控协议转让公司5%股权,合计6110.51万股股份。本次股份转让协议完成后,广州工控集团及其所有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孚能科技1.7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4.1550%。
资料显示,2009年成立于江西赣州的孚能科技是国内软包动力及储能生产商,以及中国首批实现三元软包动力量产的企业之一。公司已经在电池领域耕耘拼搏近16载。2015年签署的头部个大客户是北汽汽车,2018年奔驰将7年的订单也给了孚能科技,后来顺利成为广汽新能源、长城汽车的指定动力电池供应商,出货量在当年一度成为国内头部。可是,2020年科创板上市后,这家“动力电池头部股”的高光时刻就结束了,持续亏损成为魔咒,四年累计亏损高达40亿元,股价也一路下跌至如今的12.4元/股附近。
除了大客户北汽新能源大规模召回对孚能科技造成打击外,技术创新方面的掣肘,也让孚能科技到了不得不“卖身”的地步,这才有了广州国资的“救赎”机会。
从收购轨迹看,广州国资对孚能科技这家电池龙头标的一直比较认可。早在2022年11月,广州工控集团以及同为广州国资背景的广州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创兴新能源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3家公司就合计斥资33.18亿元包揽了孚能科技的定增。
2023年8月,孚能科技转让5%的股份给广州工控及所控制的主体广州创兴,总价约17.28亿元。2023年12月,各方调整了收购方案,广州工控集团旗下的广州工控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计划受让深圳安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所持有的孚能科技不超过2%的股权,再次筹划易主。
2025年1月,孚能科技控股股东香港孚、赣州孚创、实际控制人YU WANG、Keith D. Kepler拟转让合计持有的孚能科技5%股份给恒健工控新能源、广州工控集团,总价9.72亿元。随着4月15日股份协议转让过户登记的完成,孚能科技终于有了一份国资“靠山”。
孚能科技在资本市场上一直热度不减,除了广州国资的青睐,还有其创始人王瑀的技术派实力,公司产品长期聚焦三元动力电池,同时积极拓展磷酸铁锂、钠离子等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目前已成为全球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之一。1961年5月出生的创始人王瑀,加拿大国籍,拥有中国、美国永久居留权,是一名资深锂离子电池科学家。
王瑀早年在加拿大 “锂电黄埔军校”的Moli Energy公司工作过,1997年-2000年任研发科学家。2000年跳槽至美国PolyStor任研发部总监。后期一直专注于新能源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智能电池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2010年,在赣州市政府的支持下,王瑀的孚能科技头部家工厂落户在了江西赣州。
三元软包电池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上限、更丰富的材料体系、更好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等,王瑀一直坚持认为,三元软包电池是适应电动汽车长期发展的理想技术路线年后孚能科技名声大噪,订单不断。截至2023年,孚能科技连续五年实现国内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头部名,成为国内蕞大的三元软包电池供应商。
然而,高光褪去后,随着同行业竞争者的增多,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市占率反超三元电池,使得孚能科技在市场竞争和财务压力之下,业绩连续亏损,研发受限。增收不增利成为常态。2021年至2023年,孚能科技营收一路从35亿元增长至164.36亿元;净利润却一路下滑,从亏损9.53亿元、亏损9.27亿元到亏损18.68亿元,节节败退,越亏越多。
2024年前三季度,孚能科技实现营业收入92.12亿元,同比下降17.98%;净利润为-3.04亿元,同比增长80.57%。尽管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公司仍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
现在,国资入主,孚能科技会再次容光焕发吗?
控股股东更迭,会引发管理层大震荡吗?这是投资者首先担心的变动。要知道,自2020年上市以来,孚能科技已经更换了三任总经理。不过,好的期待在于,孚能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发可能会得到新股东的资金支持。
早在去年12月底,孚能科技就宣布,在领域采取多电解质路线并进的战略,半固态与产品均取得显著进展,并计划在2025年对固态电池进行放大验证。目前,孚能科技的半固态电池已经在高端乘用车、重卡、低空飞行器等领域使用。全固态电池有望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量产装车。
有了广州国资的支持,孚能科技可能会插上新的腾飞翅膀。因为广州工控旗下拥有多家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企业,涵盖了整车制造、零部件生产、充电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孚能科技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领军企业,双方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优势互补明显。获得国资支持后,其走向国际化道路可能指日可待。
版权声明:本文由赣州厂房土地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